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永安堂吴,中国京剧青衣。
是“同光十三绝”名旦时小福的弟子。时小福弟子颇多,其中八个弟子,均以“仙”字排名,吴菱仙为著名演员者之一。八个弟子又都与其师同样嗜酒,且均海量,人称“醉八仙”。
(资料图片)
吴菱仙,男,京剧青衣。本名吴永明,祖籍浙江省嘉兴市永安堂吴人。吴菱仙曾经在梅巧玲的四喜班里工作过。吴菱仙乃时小福得意传人。时小福的唱法讲究字音,喷口有力。
吴菱仙共有五子,其中有三子都是京剧演员,长子吴玉山是个“京剧通”、四子吴玉铃系武生演员,与梅兰芳合作多年为该班社的主要演员之一。五子吴玉文是京剧文场(月琴)演奏家,为程砚秋特约“月琴”演奏者并与程砚秋先生合作多年。
吴菱仙心地极为善良,他不顾年老体弱,每天天不亮就带着三个小徒弟 到中山公园等空旷地带遛弯喊嗓,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练完后,他再带他们回到朱家,吃过早饭便开始教戏。
1902年,吴菱仙受梅雨田的委托,为八岁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开始教梅兰芳学戏。当时吴菱仙已有五十多岁。因曾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共事多年,交往甚厚。教戏时特别认真,每天天不亮,就带著梅兰芳到北京中山公园等处去喊嗓子,喊完嗓子叫着梅兰芳回到家里吃早点,再到梅兰芳堂姐夫朱小芬家教戏。教唱腔时,先讲剧情,再解释唱词;学唱腔疲倦了,就教身段;练累了再坐下来学唱;唱得打瞌睡了,就用戒方(教戏和打学生用的板子)轻轻地拍提醒一下。
从教学第一出开蒙戏《战蒲关》开始,四年中吴菱仙共教梅兰芳正工青衣戏《二进宫》、《桑园会》、《武家坡》、《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玉堂春》、《嫦娥奔月》、《御碑亭》《三娘教子》、《彩楼配》、《三击掌》、《宇宙锋》、《祭塔》、《二度梅》、《别宫》等,另外配角戏,如《桑园寄子》、《浣纱计》、《朱砂痣》、《岳家庄》、《九更天》、《搜孤救孤》共约三十多出戏。
正工青衣戏的主要角色都是扮演端庄稳重的古代女性,最重唱工,表演上要求笑不露齿,行不动裙,出场时必须采取抱肚子的身段,一手下垂,一手捧腹,正身行进,目不转睛,表情呆滞,冷若冰霜。因而形成观众对这类角色重听不重看的习惯。
花旦则是表现活泼的女性,重点在于表情,身段、科诨。服装色彩也比较绚丽,花旦的台步动作与青衣是有显著区别的。按旧时规矩,青衣,花旦各抱一工,不许兼唱,界限划分得十分严格。
1904年8月17日初秋,有一班社在北京前门广和楼演出《天河配》,吴菱仙与班主商议好,叫当时只有十一岁的梅兰芳出演《鹊桥密誓》中的织女。这是梅兰芳首次登台,无论是扮相、还是唱、念、表演得都很好,吴菱仙非常高兴,更增强了他的“课徒”信心。[page]
吴菱仙打破了梨园子弟“先学戏后登台”的常规,在梅兰芳离开“喜连成”科班后,就叫他随搭班,随学戏。在实践演出中提高艺术,所以梅兰芳很早就搭大班社演戏了。虽然梅兰芳离开了老师吴菱仙,但始终保持师生的密切关系。就在梅兰芳到了结婚年龄,吴菱仙和诗人罗瘿公共同把他的女弟子福芝芳介绍并做媒给梅兰芳,并由吴菱仙的二儿媳妇做接亲娘到福家接的亲。
吴菱仙教学步骤是先教唱词,待学生将唱词背得滚瓜烂熟后,他再教唱腔。为了让三个孩子便于接受,他在教唱腔时,总是先讲戏的剧情故事,再解释唱词含义,三个孩子理解了唱词,学起唱腔来就容易多了。
吴菱仙虽说是旧时代的先生,但却深谙儿童心理学,他知道孩子坐不住,便常变换教学方法,当他发现他们唱得有些不耐烦了,就即时收住,改教他们基本功或练身段,筋骨活动开了,人也有了精神,这时再让他们坐下继续练唱。
孩子终究是孩子,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有一种本能的厌烦,上课开小差的事就经常发生。吴菱仙与一般教书先生一样,教戏时端坐在椅子上,桌子上放着一块长方形的木质“戒方”。戒方的用处有两种,一是用来拍板,二是用来责打思想不集中的学生。学生站在桌旁,随时提防着戒方不知什么时候就落在自己的头上。
可吴菱仙的戒方却从来没有打过他的学生,特别是对他所钟爱的梅兰芳,他甚至连大声呵斥都不曾有过。他为了使学生基本功学得扎实,在桌上摆放着十枚刻着“康熙通室”的白铜制钱,用这些钱代替计数器。学生每唱一遍,他便取下一枚铜钱,放在一边的漆盘内,直到十枚铜钱全部拿完,然后再将铜钱放回原处,重新开始。因此每段唱腔,学生至少要唱上几十遍。对有些比较难上口的唱段、唱腔,他更是要求精益求精,他认为只有打牢无比坚实的基础,以后学的东西才不至于走样,就算时间再长也不会被遗忘。
吴菱仙是位列“同光十三绝”的名旦时小福的弟子。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又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位于宣武区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堂号“绮春堂”,故亦称绮春主人。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生于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12岁来到京城,始从一陈姓者习皮黄青衣。后人郑秀兰之“春馥堂”,从徐阿福(字兰芳,号丹初,又号倩芬)学昆旦兼皮黄青衣,私淑胡喜禄、梅巧玲,兼取两家之长,并有所发展创新。其嗓音委婉嘹亮,吐字发音真切,唱腔激昂极富情韵。
出演后即声誉大噪,虽享名稍晚于胡喜禄,但其声名却不相上下。时人称其演唱“气充韵沛”,“一字一腔皆细针密线”,“引颈一歌,满园百诺”,“至节烈悲愤处,能感人泣下”。[page]
足以说明其演唱颇佳,曾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戏路极宽,昆乱不挡。且扮相秀丽端庄,故各班社争相聘请。
擅演《彩楼配》、《三击掌》、《探寒窑》、《武家坡》、《汾河湾》、《祭江》、《祭塔》、《桑园会》、《金水桥》、《南天门》、《二进宫》、《宇宙锋》、《六月雪》等。尤其《三娘教子》,曾享名一时。昆曲《小宴》、 《阳关折柳》等,也是他的拿手佳作。
梅兰芳九岁那年,到他姐夫朱小芬(即朱斌仙之父)家里学戏。同学有他表兄王蕙芳和朱小芬的弟弟幼芬。吴菱仙是他们开蒙的老师。梅兰芳第一出戏学的是《战蒲关》。
吴菱仙先生是时小福先生的弟子。时老先生的学生都以仙字排行。吴老先生教梅兰芳的时候,已经五十岁左右。梅兰芳那时住在朱家。一早起来,五点钟就带梅兰芳到城根空旷的地方,遛弯喊嗓。吃过午饭另外请的一位吊嗓子的先生就来了,吊完嗓子再练身段,学唱腔,晚上念本子。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有工作。
吴菱仙先生教唱的步骤,是先教唱词,词儿背熟,再教唱腔。吴菱仙坐在椅子上,梅兰芳站在桌子旁边。吴菱仙手里拿着一块长形的木质“戒方”,这是预备拍板用的,也是拿来打学生的,但是吴菱仙并没有打过梅兰芳。吴菱仙的教授法是这样的:桌上摆着一摞有“康熙通宝”四个字的白铜大制钱(当时的币制是银本位,铜钱是辅币。有大钱、小钱的区别,兑价亦不同。这类精制的康熙钱在市上已经少见,大家留为玩品,近于古董性质)。
譬如今天学《三娘教子》里“王春娥坐草堂自思自叹”一段,规定学二十或三十遍,唱一遍拿一个制钱放到一只漆盘内,到了十遍,再把钱送回原处,再翻头。有时候梅兰芳学到六七遍,实际上已经会了,他还是往下数;有时候梅兰芳倦了,嘴里哼着,眼睛却不听指挥,慢慢闭拢来,想要打盹,他总是轻轻推梅兰芳一下,梅兰芳立刻如梦方醒,挣扎精神,继续学习。他这样对待学生,在当时可算是开通之极;要是换了别位教师,戒方可能就落在梅兰芳的头上了。
吴先生认为每一段唱,必须练到几十遍,才有坚固的基础。如果学得不地道,浮光掠影,似是而非,日子一长,不但会走样,并且也容易遗忘。
关于青衣的初步基本动作,如走脚步、开门、关门、手式、指法、抖袖、整鬓、提鞋、叫头、哭头、跑圆场、气椅这些身段,必须经过长时期的练习,才能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