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情资讯 > 内容页

没有第二次机会

2023-07-09 14:20:25   来源:LCA

2023033


(资料图)

一幅画

在红衣主教德尔·蒙特( Francesco del Monte )的引荐下,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da Caravaggio )终于接到了一份像样的委托。

1600 年,他为委托方康塔列里礼拜堂( Contarelli Chapel )画出第一幅画(此次委托共包含两幅画)。这幅名为《圣马太的召唤》的画作,有着前所未有的叙事方式与画面效果,一经问世,它便震动了整个罗马城,并为卡拉瓦乔赢得了巨大声誉。

圣马太的召唤 卡拉瓦乔 1600 年

画题中的马太,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后人称之为圣马太( St. Matthew )。《圣经》对马太被召唤的过程,记载得十分简洁,甚至是简单:耶稣向前走,看见一个名叫马太的人坐在税卡上,于是对他说“跟随我”,马太起身,跟随了耶稣。

这是典型的宗教故事,不过,依故事而作的《圣马太的召唤》,却并非是典型的宗教绘画。

卡拉瓦乔刻意把耶稣召唤马太的场景,设置在一个类似于酒馆的昏暗场所中,以弱化宗教的肃穆感,所以,若忽略画题,仅是观看画作本身,并将画作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市井作品,也未尝不可。

昏暗的场所

《圣马太的召唤》的核心问题,在于被召唤者存在着含糊性,换句话说,谁才是真正的马太,尚有争议。

常见的说法是,正对观者的长胡须男子是为马太。当接收到耶稣“跟随我”的召唤时,他转头看向光源处,抬起左手,指向自己,疑惑地问道:是我吗?

谁是马太

细读《圣马太的召唤》,会发现卡拉瓦乔在手指指向的细节处理上,留下了一个悬念。长胡须男子似是指向了自己,又像是指向了画面最左侧低头的年轻人,他好像在问:是我,还是这位年轻人?

在光源最终到达的地方,年轻人只顾低头摆弄钱币,其眼睛隐在暗处,未对召唤作出反应,这一切都隐喻着罪恶的根深蒂固。如果年轻人是马太,似乎也是合理的,因为作为犹太人的马太,在替罗马帝国征收同族人的税款,在当时看来,这是不可饶恕的恶行。

谁是马太

至于马太是谁,还有第三种可能。长胡须与年轻人都是马太,是不同时期的马太,他们共同触摸着桌上的钱币,二人的胳膊甚至有些分不清彼此——低头的年轻人象征早年的马太,而长胡须的男子则是马太被召唤的当下。

卡拉瓦乔提供了三种可能,实际更是巧妙的画出了二维画面中的时间性,因为不论谁是马太,此幅画作呈现的都不是一个定格的瞬间,而是前后都可延长的故事,至于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因人而异,这也正是艺术家的高明之处。

沿着光线寻找光源,至画面右侧,方才看到耶稣及他的门徒圣彼得( St. Peter )。

耶稣

两人几乎消失在黑暗之中,唯有耶稣的面部、头顶上隐隐的光圈,及其作出召唤姿势的手臂,处于亮处。他的手部动作,来自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巨型壁画《创世纪》中亚当的姿态,此次借用可以看出,高傲的卡拉瓦乔,不是只有趾高气昂,他也有自己崇敬的艺术家。[page]

手势

《创世纪》中的亚当,手臂支撑在腿部,手腕自然放松了下来。卡拉瓦乔画出的耶稣,带着使命,却也做出了软弱无力的姿势,这样的处理貌似有所不妥,实际上,他用一束来自画外的光,表达出了召唤的力度。这束光,与酒馆内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它像是由耶稣发出,带着不容辩驳的坚定意志,直达马太之处。

坚硬的光线与柔和的手势,碰撞出最为强烈的戏剧效果,使《圣马太的召唤》更具魅力。

耶稣

对卡拉瓦乔的尝试,作为欧洲最早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创始人的卡拉奇( Ludovico Carracci )颇有微词,他不认为宗教绘画应该如此创作,于是画出了自己的《圣马太的召唤》。

只是,卡拉奇的《圣马太的召唤》,像是没有被人文思想照耀到的暗处,仍旧顽固的停留在过去,未曾向前。

圣马太的召唤 卡拉奇 1607 年

卡拉瓦乔的《圣马太的召唤》,与过往宗教画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仅表现故事本身,也不是带有约束性的传达宗教指令,而是将宗教放在现实生活中,用令人惊讶的呈现方式,为观者创造出了自由的思考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Raffaello )等文艺复兴的前辈们,或是都不如卡拉瓦乔的人文思想彻底。而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卡拉瓦乔的贡献亦是不容忽视,伦勃朗( Rembrandt )将其增强明暗对照的画法推向了顶峰,库尔贝( Courbet )则接受了他的现实主义画法,影响直到今天。

夜巡 伦勃朗 1642 年

400 多年过去,为卡拉瓦乔赢得声誉的《圣马太的召唤》,依然挂在罗马康塔列里礼拜堂里,仿佛时间并未走出太多。

而卡拉瓦乔却在完成巨作十年后,匆匆离世——1606 年,因谋杀罪,卡拉瓦乔被迫开始逃亡生活,遗憾的是,仅过 4 年,这位狂暴的米兰人,便死在了马耳他。

他的绘画,与其暴烈性格有相近之处,从不循规蹈矩。宗教绘画曾有严格的绘画准则,即清晰易懂和富有秩序感的叙事等,只可惜,卡拉瓦乔一条都没有遵守,犹如他没有遵守现世规则一样,他在画中展现出了自己的野心,并延伸到了生活中,而生活,却没有给他第二次机会。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LCA”和“莫一奥的”。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部分参考:《卡拉瓦乔》,微店有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