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披露2022年年报的上市银行来看,净息差下降是银行面临的普遍压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截至3月29日,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1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2022年年报,其中10家银行2022年净息差相比2021年有所下降。
净息差下降有哪些原因?惠誉评级亚太区银行评级董事徐雯超分析,经过多次LPR下调,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包括贷款收益率持续承压,而负债端特别是存款利率受限于存款自律机制,下调相对刚性,银行业息差普遍承压。
展望2023年,分析人士认为,展望未来,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促发展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存贷款利率将维持低位运行,银行息差收窄将成为常态。
贷款利率下调是主要原因
净息差下降已成为银行2022年年报的关键词之一。从记者统计的11家已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来看,多家银行2022年净息差出现下降。
徐雯超指出,从目前各家银行披露的年报来看,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一系列因素严重影响信用卡、消费贷等原本高收益的贷款品种投放;同时房地产行业持续承压,按揭投放以及对公房地产业贷款增速也明显下降,整体贷款需求不足;另外,2022年底负债端也受到理财净值大幅波动进而引发赎回潮,银行客户风险偏好转向更保守的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的成本也相对更高,因而进一步推高负债端成本。
“受到消费受挫、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非息收入增幅也明显下降,许多银行出现负增长;同时,来自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持续资产质量压力,也推高了银行的信贷成本,许多银行公布的2022年全年营收增速仅在低个位数,而净利润增速由于释放了一部分拨备,有的达到了两位数。”徐雯超指出。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吴丹分析,从原理上,活期存款通常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较小,但贷款利率持续降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息会不断收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净息差。存贷利差是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净息差的收窄会导致银行营业收入降低,银行净利润空间被压缩,对银行盈利能力造成不小影响。不仅如此,银行股的每股盈余下降,对银行股的内在价值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023年息差仍存下降压力
据相关报道,多家上市银行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预计2023年净息差存在一定程度下行压力。
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谈到,展望2023年,银行经营环境面临较大挑战,银行业仍将加大对优质资产的竞争;同时,社会存款的结构变化,对各家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银行业息差总体将面临较大压力。
徐雯超分析,2023年一季度仍然有来自按揭贷款重定价对息差产生的冲击。国内经济仍然在复苏的初期,贷款需求特别是居民贷款需求也没有完全回暖,外加需要继续支持小微企业贷款让利实体经济,预计息差将继续承压,但下降程度应会边际改善。央行也在3月17日宣布25个基点的降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负债端的压力。总体货币政策基调保持稳健,LPR再大幅下调的空间不多。[page]
在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看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推进,一方面货币层面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通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来优化稳投资促消费政策;另一方面国有大行在推进数字转型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绿色经济和转型金融条件下发展绿色金融、蓝色金融和ESG等社会责任作用日益凸显,综合来看,大型银行相对稳定的净息差有可能会因为相比同业更高的政策性负担而呈现持续收窄的态势。
吴丹指出,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促发展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存贷款利率将维持低位运行,银行息差收窄将成为常态,对银行业发展带来挑战。对此,银行保卫息差应积极主动应对新形势,多措并举缓释净息差下行压力。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和非息差收入在银行盈收中的占比。不断加强业务道路创新,充分利用好银行理财等理财工具加速布局财富管理业务,以优质服务赢取客户资源拓展盈利空间,
在缓解息差压力方面,徐雯超建议,银行可通过加快贷款投放、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来部分抵消来自息差收窄的压力;另外增加非息收入、进一步管控信贷成本、成本收入比等也可缓冲对盈利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于2023年3月27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降准有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根据2022年上市银行存款规模计算,可降低上市银行负债成本48.4亿元,平均负债成本下降0.21BP(基点),对应提升0.2BP净息差,存款占比高的大行和区域性银行利好幅度更高。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